1871年,莫奈從英國、荷蘭一路游歷回到法國,最終定居在了塞納河畔的哈佛港,然后一住就是7年。在這里,莫奈以哈佛港為背景,創作了那副著名的《日出印象》。
哈佛港位于巴黎的西北邊,風景優美。在法國,巴黎也是最早有火車的城市,于是巴黎的市民可以從圣拉扎爾火車站乘火車,來到這個港口散步、戲水、游泳、玩帆船。
圣拉爾扎火車站,1876年,莫奈
當年,莫奈也常常來往于巴黎和哈佛港之間,圣拉扎爾火車站便是他經常出入的地方。那時因現代工業改變的速度感和空間感,讓莫奈的視覺體驗有了完全不同的感受。
這其中最明顯的感受之一,就是光的無所不在。那些年,他常常在河口邊架起畫架,從黑夜的盡頭開始等待,直到黎明中一點點微微亮起的光亮。
在船上寫生的莫奈,1874年,馬奈
莫奈全神貫注地等待水面上第一道日出的光。它先是被不斷拉長,然后在水波上流動閃爍。莫奈快速拿起畫筆,匆促的筆觸下,模糊不定的色彩和朦朧的光,構成了對日出的印象。
直到今天,我們依然可以看到有外地觀光客,或者老師帶著學生,在黎明之際,等待水面的紅日初升,等待100多年前莫奈被日出感動到的那一刻。
阿讓特伊港的帆船,1874年,莫奈
事實上,1874年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那一年,印象主義因《日出印象》誕生了。莫奈、馬奈、雷諾阿都很興奮,他們有了更確定的努力目標,時常相約在哈佛港或者阿讓特伊港寫生。
1874年以后,莫奈用更大膽更隨意的方式,描繪阿讓特伊港的風景。天空、云影、大橋、游客,莫奈掃筆而過。
阿讓特伊港的鐵路橋(之一),1874年,莫奈
為了更親近水,莫奈把一艘艘船改成了畫室,在船上作畫。這樣可以不斷改變自己的位置、角度,甚至可以感受水面的波動。莫奈一直相信是因為光,色彩才有了變化。同樣的水波,因為光線的介入,產生了層次復雜的色溫變化。
1875年前后,莫奈對光的處理有了更大膽的嘗試。他對阿讓特伊港的描繪,也更加完整準確。
阿讓特港,1875年,莫奈
在上面這幅畫中,天空占據了二分之一的畫面,配上飄浮著的一朵朵白云,使天空顯得特別高曠深遠。畫面中央是筆直矗立的白色風帆的桅桿,構成一種安靜理性的結構秩序。
很顯然,印象派事件喧騰過后,莫奈并沒有被喧囂的輿論干擾,反而以更冷靜的姿態面對自己的創作。
畫面上輪廓分明的帆船結構清晰,使一向在光的追尋里常常過度感官興奮的莫奈,展現了不同的理性風貌。
船只的紅磚色和水面的翠綠相輝映,可以看到在對光的追尋里,色彩仍然對莫奈如此重要。而色彩在光的照映下,顯得更為撲朔迷離。
阿讓特伊的橋,1874年,莫奈
莫奈的這幅《 阿讓特伊的橋 》,畫面色調同樣明快而清新,仿佛讓人切身感受到畫中暖暖的陽光和風。
畫面里的每一個景物 單獨看時, 顏色都是柔和的,但從整體看起來卻又 十分強烈,感覺 一切都被光所包裹,這大概就是印象派給我們的感覺。
莫奈專注于自己的創作,更深沉地看風景里的光與色彩,更冷靜地分析結構與空間。他真正的狂喜與快樂,永遠來自繪畫創作本身,而不是外在的贊美或批評。
也正如莫奈自己所說的:“我的一生都在塞納河,可以說每天所有的時間都是這樣,甚至每個季節,我從沒有產生過厭倦。對我來說,它永遠在變化著。”
注:圖文來自網絡,僅為交流分享,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