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間,掃了一眼北京衛視的排播表,發現“午茶劇場”今天開始,將采用四集連播的模式,再度播放20集的平民生活劇《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
時間過得可真快啊!
轉眼間,二十多年的時光倏忽而過,梁冠華也成了一個笑瞇瞇的“老頭”,而在我的腦海中,則浮現出了另一個人的名字,那就是這部劇的導演沈好放。
1994年,央視版的《三國演義》在拍攝期間,曾發生過一件趣事:
當時由于拍攝條件艱苦,飾演劉關張三兄弟的孫彥軍、陸樹銘和李靖飛,一起跑到附近老鄉的地里偷剛剛長成的玉米吃,誰知,被老鄉發現了。
結果,二弟和三弟跑路的速度快得飛起,只有大哥留在原地,當場被村民們“擒獲”。
“塑料兄弟情”無外乎如此。
開個玩笑。
當94版《三國演義》在電視臺播出之后,迅速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于是央視決定再接再厲,繼續啟用原班人馬,進行另一部歷史劇的拍攝,這部劇的名字叫做《東周列國》。
該劇改編自明末小說家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
從原著來說,該書經馮夢龍和蔡元放兩人之手,前后歷時接近百年才宣告完成,其在民間的知名度,是遠不如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的。
但是從其展現的歷史時間跨度,以及歷史事件、人物的復雜性來講,它是要優于《三國演義》的,這也注定了其拍攝的難度,比之《三國演義》,還要更大一些。
這次,擔任87版《紅樓夢》和94版《三國演義》的總導演王扶林,并沒有參與其中,而是由和王扶林聯合執導了《三國演義》的沈好放,親自操刀。
正是在他的手上,完成了這部國產歷史劇中最被低估的作品——《東周列國?春秋篇》,該劇至今穩定在了9.3的高分,足見在經過時間的磨礪之后,觀眾對于該劇的喜愛。
每每談到歷史正劇,許多朋友總是會進入一種誤區,那就是,必須和史書記載得嚴絲合縫,不能有一絲虛構的成分,假如參照這樣的標準,那么只有馬躍版的《貞觀之治》,算得上半部,其余的,就只能從歷史紀錄片中去尋找了。
以《雍正王朝》為例。
這部劇和陳道明主演的《康熙王朝》,以及焦晃老爺子主演的《乾隆王朝》一道,都是改編自二月河的歷史小說“清代三部曲”系列。
既然是歷史小說,為了兼顧可看性,自然存在大量的虛構成分。
再以《大明王朝1566》為例,該劇的內容來自于編劇劉和平的原創劇本,其中如“改稻為桑”等事件,均是來自于作者的虛構。
因此,只要遵循“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原則,就可以說是歷史正劇。
但是,作為歷史小說,《東周列國志》是有著“先天缺陷”的。
這部小說從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被犬戎滅國講起,總計講述了整個東周時期數百年的風云歷史,和《三國演義》一樣,出場人物眾多,但是由于時間跨度過大,沒有一條貫穿始終的主線,因此,在平衡歷史多元視角和觀點方面,需要慎之又慎。
這也正是該劇的三位編劇歐陽逸冰、郭啟宏、王培公真正“封神”的原因。
老實說,在看完《東周列國?春秋篇》的第一集的時候,我就已經驚訝到長大了嘴巴。
劇集一開始,就是一段字幕介紹。
有很多朋友可能會有疑問,這部嚴謹的歷史劇為什么會用這么長的字幕,這是因為之前沈好放導演最初決定拍攝的版本,是50集。
但限于當初的政策要求,最終“忍痛割愛”,刪掉了許多內容,只保留了30集的版本。
大量的字幕介紹,是不得已而為之。
公元前782年,第十一代周王靜突然暴斃,長于深宮、性格乖張的太子宮湦,在前王恐怖神秘的喪葬大禮中開始了混亂的統治。
他,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周幽王。
一位青年男子,也就是后來的周幽王,他半裸身體坐在浴池旁,卻遲遲不肯入內洗浴,侍女寬慰他說:“這都是伺候先王的寺人”。
結果,他更是抗拒:
“他們剛給死人洗過身體,我不洗!”
好說歹說之下,未來的周幽王終于沐浴更衣,趕忙去參加先王盛大的葬禮。
三位紅色的巫祝,跳著詭異莫測的舞蹈,全身裹素的士兵們,將巨大的墓室圍了起來,兩列身穿黑衣黑袍的人沿著坡道順序進入墓室的底部,他們的頭部也被套上了黑色的全包裹頭罩,只露出一雙雙看不出什么表情的眼睛。
說不出來的吊詭。
一群披麻戴孝的人,護送著載著巨大靈柩的車輛,進入了已經只剩一個出口的墓室。
他們,只是需要陪葬的那批人中的一部分。
按照周禮規定,天子下葬,列九鼎八簋 ,墓道四 ,車乘九 ,殺殉葬的奴隸超過百人,包括近臣、妃子也要陪葬,這意味著,天子到了陰間,還是天子,奴隸到了陰間,還是奴隸,階層是不變的,禮制是永恒的。
然而,沉重的棺槨,能阻止腐朽的侵蝕嗎?
那厚厚的黃土,真能抵擋生命的抗爭嗎?
墓室的第二層,數十位殉葬的人站在那里,任由黃土一抔抔落在身上,一旁的戰車,也寂靜無聲,在沉重陰肅的氛圍之下,一位身穿紅衣的稚子自對面山坡而來,哼唱著“月將升,日將落”的歌謠。
誰也不知道,他是誰,從哪里來,又要到哪里去。
一匹殉葬的黑色戰馬,掙扎著從地底鉆出,然后快速奔向遠方,四蹄翻飛,帶起了一路的塵土,很快,就像一朵黑云,消失在天際線的另一邊。
寫實的畫風,古樸的衣著,吊詭的顏色,凝重的氛圍,以及恰到好處的配樂,讓觀眾們仿佛身臨其境,仿佛正在現場見證一場周天子的葬禮。
它足夠莊重,也足夠繁瑣、冗長。
當然,它也足夠殘忍。
在《東周列國志?春秋篇》中,通篇都是這樣代表先秦時期拙樸的質感,從器物、宮殿,再到天子、諸侯、大臣和妃子們的穿著,因此,許多人認為該劇更像是一部紀錄片。
我并不能同意。
這部《春秋篇》,總計三十集的長度,講述了春秋時期三十個完整的,具有代表性的故事,比如烽火戲諸侯、黃泉認母、專諸刺王僚等等。
出場人物夠多,時間跨度也夠長,那么它相對于其他歷史劇,僅僅只有極為貼近先秦時期的畫風可以夸贊嗎?
當然不是。
僅僅只有這些,還遠遠稱不上是一部歷史巨制。
在該劇中,導演和編劇們用精煉凝重的語言,在《東周列國志》小說話本故事的基礎之上,結合《史記》中的記載加以矯正,然后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講述了三十個頭尾相顧的故事,也塑造出了一個個性格鮮明的春秋歷史人物。
更絕的是第一集《驪山烽火》的結尾。
周幽王為了博美人褒姒一笑,不惜數次用點燃烽火的方式戲弄各路諸侯,當犬戎攻來的時候,再也無人來救,最終周幽王在驪山被殺死。
身著黑衣,膚若凝脂的褒姒,蜷臥在周幽王的尸體旁邊。
在她蒼白的臉上,漸漸氳開帝國落日傳來的挽歌。
根據史書記載,褒姒被犬戎擄走之后,下落不明,而《春秋篇》對此做了處理,是注定要記載在中國電視劇史上的一幕:褒姒被士兵們追逐,她身穿黑衣在曠野之上奔跑跳躍,身體逐漸輕盈如一片黑云,但仔細觀瞧,更像是那匹周天子葬禮之上躍地而出的黑馬。
性格乖張的周幽王,黑衣不笑的褒姒,躍地而出的黑馬,紅衣稚子讖言般的歌謠,都將這部歷史巨制推向了藝術和史實結合的巔峰。
過去三十年,在我心里,它就是最好的歷史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