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節快樂
父母也是人,這真是件怪事。在生育子女和撫養后代這件事情上,他們并不比工廠里那些學藝不精的工人更有經驗。——羅里奧特(Loriot)
本文選自《人際關系的重建》
日本有句諺語說:“只有當一個人有了孩子,才會意識到父母之愛的偉大。”做了父親之后,我完全可以證實這句話的真實性。自己有了孩子,我們就會明白很多事情:我們愛這個我們創造出來的小生命,我們擔心他(她)是否擁有所需要的一切。最重要的是,我們總是擔心自己可能無法完成父母所要承擔的艱巨任務。
實拍圖 | 《人際關系的重建》
作為我的兩個孩子瑪雅和埃米爾的父親,我在這場他們人生的冒險旅程中扮演著導游的角色。在我看來,我的任務是幫助他們擁有強壯的體魄,并幫助他們認識到,人雖渺小但我們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身體、思想和靈魂。我相信作為人類的一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靈計劃”,如果能夠遵循這個計劃,就能獲得蓬勃的發展。我想讓孩子們清楚地知道,我對他們的愛不附加任何條件,這一點非常重要。他們是那么的充盈而完美,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存在。孩子在降生的那一刻,腦海中沒有任何偏見。我不想把我的世界觀強加給他們,只是希望與他們分享每一個特別的時刻,幫助他們深扎生命之根,鼓勵他們尋找屬于自己的道路,而非剝奪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應該發揮的作用。
我和妻子麗塔不希望孩子們復制我們的人生,也不希望通過孩子來追逐自己曾經錯失的機會和未曾實現的抱負。因為那樣做是不可持續的,用孩子來滿足父母私念的做法無法長久。
多年來,我見識了一些讓孩子們發揮激情,獨立探索自己人生的好方法。這當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當屬一支非常特別的兒童管弦樂隊:他們的演出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但是他們的故事依然留在我的腦海中。
作為管弦樂隊的一員,孩子們每年都可以到樂器儲藏室里去自由活動一次,在那里他們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樂器。其中一個6歲的小女孩兒相中了一把碩大的大號,并驕傲地把它拖到了舞臺上。
實拍圖 | 《人際關系的重建》
一旦所有的孩子都作出了決定,他們就都站到厚厚的幕布后面去。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在坐滿觀眾的音樂廳里,幕布拉開,觀眾們都站起來,熱情地為孩子們鼓掌。根本不需要告訴孩子們如何演奏,他們想怎么演奏都可以。令人驚訝的是,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各自獨立地操弄著所選中的樂器,沉浸在與樂器第一次相遇的美 好氛圍中。
眾所周知,無論大人小孩兒,人們天生都有對愛的渴望。在理想情況下,這種愛會經歷好幾個階段:
1.當還是嬰兒的時候,不高興了就大聲地哭鬧,父母的懷抱給我們帶來安慰。
2.一段時間以后,我們漸漸地明白了愛來自我們的行為,也來自我們自己。
3.我們的愛不同凡響,不期待有任何的回報。到了這個階段,我們的愛變得豐富多彩!
4.愛的最高境界是即使受到傷害也依然去愛。
可悲可嘆的是,有些人即使到了成年還是哭著鬧著尋求別人的愛和關注。很顯然,他們沒有成功地度過以上所說的那些階段。為什么會這樣呢?為什么有些人會停留在愛的較低水平,而有的人盡管受到了傷害卻依然能愛?為什么有些人會發展出一種堅定不移的基本信任,而另一些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愛,卻從未在自己或他人 的身上找到?為什么有些人能夠毫不猶豫地建立起穩定的關系,而有些人卻一次又一次地陷入失望?
在童年的時候,父母們不僅向我們解釋這個世界,還會向我們展示這個世界的豐富多彩。他們向我們展示了什么是愛,以及如何去愛。他們教會我們如何才能獲得愛。最理想的情況下,他們教會我們愛不是一種交易,告訴我們好與壞的邊界。作為孩子,我們像海綿一樣吸收所有這一切。因為在那個時候,我們根本不可能想得 比父母更周全。最重要的是,我們相信父母的決定。我們的信任來自直覺,而成年人根本就不相信任何事情,或者他們需要一個更加龐大的安全網。孩子對世間的信任是與生俱來的,他們相信沒有人會對他們不好,最重要的是,他們知道父母最希望他們幸福。
我認為這也適用于父母和成年子女不再定期交流的情況。簡而言之,父母總是希望他們的孩子得到最好的,而什么是“最好的”由父母的價值體系來定義。其實,父母的這些價值觀又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他們的父母。這些價值觀被一代又一代人全盤繼承的情況也并不罕見。
實拍圖 | 《人際關系的重建》
你的一些與現實不一致的信念很可能就是通過這種方式獲得的,理所當然需要從你的世界觀中剔除。“生活中沒有免費的東西”這個觀念就是一個例子。當然,在“二戰”后的艱難歲月里,這樣的警示自有其道理,它的存在是有原因的,也絕非完全不對。誠然,和當下一樣,愛在當時也同樣不求回報,但人不能僅靠愛生存。如 今,我們生活在一個繁榮而仁慈的社會里:在這個社會里,許多人擁有所需要的一切,并渴望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回饋社會。這意味著我們能得到很多“免費的”東西。當下的生活中很多事情并非別有用心,也的確不期待任何回報。
從本質上講,事情并不一定都是物質性的。通常情況下,那些情感、精神或知識儲備得到保護和捍衛的人更加愿意幫助別人也實現這樣的目標。當然大家也不要忘了,生活中的很多場景都告訴我們“生活中沒有免費的東西”,這仍然是我們每天都要面對的現實。世界上還有很多人每天過著入不敷出、難以為繼的生活,這種狀況 本身就夠可悲的了。
也許父母經常說你是一個“愛擔心的人”。身為成年人,你總會回避新的挑戰。或許你的數學考試總是“不及格”,每次只能得到C或D。這將會動搖你的信心,以至于你對數學的厭惡一直持續到今天:但凡需要在腦子里算賬,你的大腦就會變得一團糟,3×3被你算成了3+3。大家都知道,這并不是數學能力低下導致的結果。
也許多年來你一直奉行著與眾不同的人生信條,或許是迫于母親的壓力,你開創了自己的事業。“我女兒做事情的方式會和我不一樣。”她可能會說,“我女兒不會這么早就生孩子,她一定能完成大學學業。”但是在內心深處,你可能感到孤獨。因為你真正想要的是別的東西:有一個自己的小家庭,一所郊區的房子,過著舒適的中產階級生活。即使你對父母為你安排的生活知之甚少,你依然如實地執行著他們的計劃——你心甘情愿地學著去理解這種生活。
無論這些信念是如何產生的,我敢肯定,父母從來沒有想過要讓你的人生變得困難。相反,父母愛你,他們總是希望你過上最好的生活。他們在表達這種信息的時候是否顯得有些不耐煩?是的。他們是否在某個階段將他們自己的需求置于你的需求之上?很可能時有發生。他們是否復制了從他們的父母那里學到的模式,并在幾 乎沒做任何反思的情況下使其固化,拒絕任何更改?是的。為什么?因為父母也是人,因為孩子是父母人生中最美妙的禮物,但也是最讓人筋疲力盡、最具挑戰性的禮物。為人父母,我們必須在兩件完全不相容的事情之間找到平衡:我們想讓孩子與我們親近;同時,我們也希望他們能展翅高飛。這是個巨大的挑戰。因此,偶爾強調其中的某一方面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實拍圖 | 《人際關系的重建》
是我們自己選擇了自己的父母。盡管這種想法似乎相當的不切實際,但我仍然堅持這樣的信條。尋尋覓覓很久之后,我選擇了德國伍珀塔爾市(Wuppertal)的艾麗卡(Erika)和霍斯特·貝克(HorstBeck)做我的父母:他們是這個世界上唯一愿意接納我的離經叛道,并給予我無私的愛的人。回首過去的歲月,我特別感謝他們給我的信任,讓我知道隨時可以回家,更讓我知道他們對我的愛沒有任何附加條件,也不需要任何的回報。我的父母總是讓我覺得自己“足夠好”,讓我覺得總有一天我能做一番事業。
至于這個所謂的“事業”是什么,他們也說不清楚,卻對我不斷變化的想法表現出了難以置信的耐心。當我的同齡人都已經制訂了堅實的未來計劃的時候,我的“計劃”還依然每周都在變化。從醫生到動物學家再到阿拉斯加藍莓進口商……沒有什么是不可以考慮的。每當我有了一個新想法,我的父母都堅信不疑,這讓我總能感受到來自他們的支持,也覺得自己的想法還不錯。他們的支持讓我很幸福。我真的要衷心地感謝我的父母,是他們讓我展開翅膀,是他們讓我在幫助別人飛翔的同時,也能成就最好的自己。我的父母對我總是很寬容,正是因為他們的榜樣力量,我才能引導自己的孩子走上應該走的道路。
“被愛的孩子長大后也會成為有愛心的人。”
自打一出生,孩子就擁有了雖然微小卻已完全成形的人格。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征和無法抑制的意志。他們帶著各自的“理由”來到這個世界上。有時,他們與我們如此相似,以至于很難將他們的愿望和期待與我們的區分開來。有時候,他們對“為什么”的理解對我們來說是如此的陌生,以至于我們必須放眼遠眺,才能理解。有些家長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而另一些家長則并非如此。這并不是因為這些未能成功做到的家長對孩子懷有惡意(我要在此澄清,本書不涉及任何形式的虐待或疏忽),而是因為在某些情況下,他們自己對“為什么”的理解早就已經被湮沒了。或者說他們可能只是缺乏自我反思的能力。最糟糕的情況莫過于有些人可能同 時缺乏如上所述的各種因素。
實拍圖 | 《人際關系的重建》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越來越難應對周圍的變化并將其順利地融入生活中。我們都熟悉這句話,“一切都比以前好”。其實這并不是什么普遍的真理。的確,在某些時候,我們身體里的“硬盤”被塞滿了。過往的經驗根深蒂固,這導致我們的大腦很難形成新的鏈接。但是在年長的父母當中,有些人卻比另一些人更容易作出改變。
即便父母們意識到他們做了錯事,或者做錯了很多事,他們也很難承認自己的錯誤。例如,當孩子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卻不在孩子的身邊;或者總覺得沒有自己的指點孩子們就活不下去。有的時候,我們需要父母的道歉,但是我們也知道可能這個道歉永遠也不會到來。父母們盡了最大的努力,無論我們在童年和青年時期有 什么樣的缺憾,現在這一切都已經永遠逝去了。我們不要覺得自己可以讓那一切重新來過,這樣的觀念必須從你的腦海中根除。現在我們能做的是努力通過寬恕來填補自己內心的缺失和空白。
是時候與養育我們的人告別了。記住那些美好的事物,原諒那些不完美的過往,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愛與和平之中與他們分別。這并不是說只有那些父母依然在世的人才能做到這一點。寬恕之美在于它就發生在你的內心之中。
關于你自己,關于這個世界,你無意中從父母那里接受了哪些觀念?不妨想一下,將它們寫下來。根據你的判斷,如果說你認為某些來自父母的觀念是正確有益的,你也希望保留,那當然很好!如果你發現某個信念很難獲得你的認可,那就把它刪掉,并練習著有意識地把這些觀念從你的思想中移除。
識別下方二維碼可購買本書
近期值得購買的圖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