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日報》6月19日訊(記者 黃心怡)在歷經十多年的發展后,國內云計算的發展已經走在了關鍵的十字路口。
隨著營收增速放緩,今年以來包括阿里、騰訊等互聯網大廠紛紛調整了戰略,告別了過去跑馬圈地、單純追求規模的策略,而把降本增效成為了主要目標。
多名騰訊員工向《科創板日報》記者透露,盈利今年成為了騰訊云和智慧業務的重要指標。“要把盈利提上去,最起碼要有健康的毛利。”
國內云計算廠商中率先實現盈利的阿里云,也面臨營收增速放緩的困擾。阿里巴巴CEO張勇表示,為了云業務運營更加高效,將尋找更多提高成本效率,并實現成本優化的方法,從而更好地拓展企業服務的規模。
不少業內人士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當前云計算進入了一個關鍵的突破期。這一方面,需要廠商通過加強自研實力,來重新定義云計算的游戲規則,才能實現對國際廠商的超車;另一方面,則是告別IaaS內卷現狀,積極發展海外市場、PaaS/SaaS等領域的新增長空間。
以犧牲利潤換營收的時代過去了
過去十年,國內云計算企業跑馬圈地,以持續的投入,甚至犧牲利潤以換取市場規模。但這樣的時代,已經告一段落。
一個標志性的信號是,成立13年來,阿里云首次實現了年度盈利。
阿里云智能總裁張劍鋒表示,盈利是一個自然而然的結果,經過十多年高速增長,阿里云接下來將追求更健康、更可持續的增長。
“阿里云在過去也完全可以做到盈利。”某分析師指出,“虧損其實是出于對未來增長前景的樂觀,才會在投資上不斷加碼,讓投資超過收入。同樣的道理也可以放在其他云廠商上。想盈利的話,減少投入就可以了。”
無獨有偶,在經歷兩年多的高速擴張后,騰訊也表達了對健康增長的需求。
“企業服務將不再聚焦于規模增長,而是看重企業服務的健康增長。包括主動縮減虧損業務,把資源集中于視頻云及網絡安全等領域的PaaS解決方案。”
IDC中國助理研究總監劉麗輝認為,“國內前幾年的公有云市場快速增長,更多是由流量型業務帶動,主要是對IaaS的需求,國內云廠商為了迅速擴大規模,不惜以低價取勝犧牲利潤。”
“在國內市場增長減緩的情況下,云廠商將從聚焦規模到聚焦利潤,利潤率會有所提升。” 劉麗輝說。
加強自研正在成為破局發力點
“互聯網的做法是,先沖到邊界,然后回歸理性。”云計算業內人士徐哲(化名)表示,“我認為國內云計算市場沒有到頂點,但如今到邊界了,也就是瓶頸。”
想沖破邊界,單純減少投入只是權宜之計,云計算企業顯然需要更大的突破。
其中的一條路,便是自研。有芯片供應商人士指出,大廠自研芯片的一個主要初衷正是降本增效。
“龐大的數據中心一年對芯片的采購量不小。而定制設計的芯片,不僅性能可能更好,同時制造成本更低。這些經過專門設計的芯片,可以降低特定的設備和產品的能耗。”
放眼國際,云計算領頭羊亞馬遜AWS,是最早開啟自研芯片的一員。
亞馬遜云科技大中華區產品部總經理顧凡在此前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亞馬遜從2013年開始自研芯片的創新,目前已擁有3條自研芯片產品線。其中,基于ARM架構的CPU 芯片Graviton已發展到第三代,Nitro產品線發展到了第四代。此外,還有基于機器學習推理和訓練的芯片產品線Trainium和Inferentia。”
近年來,阿里、騰訊等國內廠商也加快了自研的腳步。6月13日,阿里云正式發布了云數據中心專用處理器CIPU,其功能與亞馬遜云的Nitro產品線類似,目的是替代CPU,成為云計算的管控和加速中心。
此前,阿里云還發布了自研的通用服務器CPU芯片倚天710。《科創板日報》從阿里云內部獲悉,目前倚天710已在阿里云數據中心內部規模化部署,用于支撐2021年雙11等多個核心業務。2022年4月,基于倚天710的公共云 ECS實例上線邀測。
阿里云虛擬化技術負責人蔣林泉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我們與亞馬遜AWS其實都邁入到了類似的新階段。
“區別只是在于,我們在不同的市場里面,所以看到的風景不太一樣。國內的云計算企業客戶,和海外成熟的、用了30年的企業客戶還是有差異,導致技術路徑有所不同。”
Back to Basic 在云計算底層技術取得突破
創道投資咨詢總經理步日欣表示,在數據中心和云計算領域,定制化的CPU會成為趨勢,同時也是云廠商構建自己生態的支撐點。
“一方面,定制化的處理器芯片,可以更好地適配對應的應用,效率更高。另一方面,自研芯片也是業務驅動型下的產物,各個云廠商的規模足夠大,生態足夠完善,需要定制化的高性能芯片來適配自己的生態。”
不過,也有投資人指出,雖然各家云廠商都推出了自研的計算架構,但是否真的能夠帶來效能的提升、成本的優化,還有待市場檢驗。“因為處理器難的不是設計,而是量產。”
某深度學習領域的專家認為,云廠商堅持自研,并非看重短期成本,更多是為了掌握話語權。
“比如,TPU是谷歌的第一批定制芯片之一。研制TPU所需要的投入,不一定比直接購買英偉達GPU來的成本更低,但卻有助于增加議價能力,可以成為壓低GPU訂單價的工具。”
同時,自研芯片的創新,也會是廠商改變云計算游戲規則的重要能力之一。
“云計算進入了一個關鍵的突破期,如果我們定義好下一代的云,中國云計算就有超車機會。” 張建鋒認為。 “因此,阿里云今年最重要策略是‘B2B’,也就是‘Back to Basic’,回到云計算的本質,在底層技術取得突破。”
出海戰略 與國際巨頭短兵相接
為告別內卷競爭,阿里云、華為云等還加碼了國際化戰略。
2022年5月,阿里云與沙特電信宣布合資組建沙特云計算公司。6月初,位于利雅得的兩座數據中心正式啟用,將由合資公司面向沙特市場提供公共云服務。此外,阿里云位于韓國、德國、泰國的云數據中心,也都在今年相繼投入使用。
《科創板記者》了解到,在4月舉行的阿里云內部管理會議上,除了人事調整外,也公布了新的策略方向,包括把出海當作發展重心之一。在阿里云管理層看來,“以技術出海的全球化業務是必須堅持且投入的。”
徐哲分析,“國內增長有限,出海是必然的選擇,阿里云是目前最有希望成功的,華為云可能也行。但都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集團業務的大腿。”
過去,國內云廠商海外業務,大多從自己的強勢業務領域,服務于中國企業出海。
“比如阿里云依托跨境電商,騰訊云依托游戲出海,但整體業務規模還比較有限。” 劉麗輝總結。
“但如今出海應用,能舒服掙錢的日子已經過去了。這對于云計算廠商的出海也會帶來一定的影響。” 徐哲稱。
與此同時,本地化的服務和運營的難度,也是國際化道路上的一大門檻。
華為云也在加強國際化,華為伙伴暨開發者大會2022期間,2022華為開發者大賽正式開啟,聚焦云底座和產業兩大賽道,包括云應用創新、代碼上天空、無人車挑戰、世界難題、鯤鵬、昇騰、乾坤云服務6大賽事,覆蓋中國、亞太、拉美、中東、非洲、歐洲6大賽區。
“互聯網企業想要國際化,仍需要解決出海后的文化適應及人才不足問題。”一名互聯網分析師強調,“阿里云與沙特電信在當地成立合資公司,正是在做云服務的本地化嘗試。對地區的認知和了解是出海成功的根本,要了解當地的制度,做好本地化運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