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研究局稿件未經同意禁止一切媒體轉載,包括友商,本文不構成投資決策。
01
中美赤字、債務不在同一個坐標系
中美赤字、債務的比較本身是一個比較難的問題。之所以難是因為它們在時空上不在一個坐標里。從發展階段來看,美國屬于發達國家,中國屬于發展中國家,兩者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的程度有明顯的差異。中國的市場化應該說還在探索之中。而美國國家的歷史雖短,但實行市場經濟的時間比中國長,所以美國是相對成熟的市場經濟。法治化方面,我們還在完善法治中國的建設,市場經濟就是典型的法治經濟。國際化方面,盡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市場高度融入了經濟的全球化,但是中國在國際上的主導地位,尤其是像金融或者說貨幣領域,更不要說技術,現在還是相對較弱。再從治理體制來看,中國與國外,尤其是與美國是一種類似于鏡像的關系。二者好像都面臨赤字的問題、債務問題,在現象層面上好像是一樣的,但是實際上很多的問題都是反向的。尤其在治理體制上,中國是一個集中統一領導的單一制國家;美國是一個分權的聯邦制國家。中國是小的中央政府,大的地方政府,而美國是大的聯邦政府、小的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大與小,能從它們的職能或者職責和財政收支占比看出來。中國的中央政府財政支出占全國財政支出的比重不超過15%,而地方超過85%,這說明中國的地方政府是一個龐大的地方政府。從公務員來看,中國的中央政府公務員不足5%,這樣來看中國有龐大的地方政府和小的中央政府。中美的治理體制是明顯不一樣的。這個參照系對于分析中美的赤字和債務是非常重要的,這是第一點。
02
赤字、債務的背后是政府面臨的風險問題
赤字、債務比較研究的實質問題是風險的分析和判斷。美國的赤字債務也好,中國的赤字債務也好,最終都會落到風險上。那是什么樣的風險呢?首先可能是債務風險。第二是財政的問題,財政能不能可持續,即財政風險問題。債務風險和財政風險是一碼事還是兩碼事?顯然是兩碼事,因為它們的主體是不一樣的。從財政風險的角度來說,主體一般指公共主體,即政府,它擁有公共權力,還要履行公共責任。從債務風險的角度來說,它是一個民事主體,或者說經濟主體,它受《民法》的約束,欠賬還錢,不能賴賬。
政府的雙重身份是同時存在的,但是在不同的場景中要遵守不同的規則。能不能保證政府在不同的場景中遵守相應的規則?現實中,政府有時會把自己的兩個身份搞混。比如說在購買服務和采購工程中,事干完了政府不給錢,一直拖著,造成欠賬,甚至不認賬。企業去和政府打官司實際上效果也不大,因為政府有公共權力,有強勢地位。政府會以公共主體履行公共責任的身份來說事,例如在一些政社合作(即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實施中,簽訂好了的項目契約,以影響公共利益的名義隨意地被推翻。當政府以公共權力來履行民事主體的義務時,往往產生主體之間的不平等,混淆了政府的身份。政府本來是以市場主體或民事主體的身份參與的行為,也就轉變性質。政府的誠信降低,債務風險并未因政府的強勢而減少。
除了剛才講的債務風險和財政風險,還涉及到經濟風險,即經濟增長是不是可持續。若是經濟增長可持續,債務風險是收斂的。當然這里面還涉及到一個關鍵的變量,就是利率。如果利率比較高,即使經濟在增長,經濟增長帶來的新增收入可能還不足以去支付利息。所以,利率在其中起到了很關鍵性的作用。政府的融資成本是很重要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政府融資的性質。
再一個涉及到治理風險,赤字也好、債務也好都與此相關。治理的實質是對社會公共風險的治理,這就要處理好全社會各階層、各個區域、各個方面的利益關系。治理是多元利益主體互動形成的一種狀態。這種狀態能不能維系,離不開財政去調節全社會的利益關系。從這點來說,美國有很高的赤字債務,它是怎么去平衡這種貧富差距比較大,利益關系失衡的狀態?特別是在疫情條件下,為什么美國的赤字飆升?美國的一部分政府支出都是直接發給居民了。這在一定程度上可緩解貧富差距,尤其是疫情沖擊下帶來的貧富差距擴大。這與中國的做法是不一樣的。
C位觀察Insight
,贊8
03
國債是彌補赤字的工具,也可以成為轉移鑄幣稅的工具
接下來要討論的問題是到底是什么債?關于財政收支的差額,是不是就是赤字?這種理解是不是準確?如果支出是代表一種公共責任的話,赤字是不是在體現公共責任呢?與此相關的是收入,收入來源影響赤字的規模,甚至影響赤字的定義。一個收入來源是來自于政府的征稅權,當然它可以調節,比如說增稅或者是減稅。除此之外,是不是就沒收入來源了呢?當然還有財產性的非稅收入,這是從所有者的角度來說的。除此之外,實際上還有一個可能很少討論的問題,這就是基于國家信用產生的鑄幣稅。鑄幣稅與貨幣發行是直接關聯的,實際上是國家的無成本的收入,這是沒有納入財政來考慮的。在中國鑄幣稅是放在央行,與它的利潤放在一起的。這個問題在理論上探討不多,現實中也沒有很清晰的規則。中國當前的赤字是以不考慮鑄幣稅為前提的。如果考慮鑄幣稅,那么赤字的定義就要發生改變,赤字又是另外一種性質了。現在的貨幣都用信用貨幣,而不是過去的金屬貨幣。信用貨幣實際上是基于國家的信用,而國家的信用又是以國家的征稅權為依托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鑄幣稅的產生是依托于征稅權的。沒有征稅權,國家信用就不存在了。如果國家信用不存在,那老百姓是不認可國家發行的貨幣的。
從這個底層邏輯來講,征稅權衍生國家信用,依托國家信用發行貨幣所產生的鑄幣稅毫無疑問是一個財政范疇。但是我們現在完全把鑄幣稅當成了一個金融的事件,這在理論上是值得去分析的。如果把鑄幣稅考慮進來,赤字口徑、赤字的概念要重新定義。
現在從全球來看,赤字已經變成了一種常態。這也是對當前財政理論提出來的挑戰。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學界討論赤字是有害、還是無害很是激烈。而現在赤字變成一種常態,再討論赤字有害、無害意義就不大了。多大的赤字是可以持續的,應該從這個角度來考慮問題。
從財政的角度來說,債務一般是彌補赤字的工具。國債,也就是中央政府的債,實質上上也是轉移鑄幣稅的工具。美聯儲直接購買國債,其實是把鑄幣稅轉移給財政使用了。但我們并沒有直接感覺到美聯儲是在轉移鑄幣稅,在現象上被稱之為赤字貨幣化或叫做貨幣融資。從前面所述不難看出,財政和貨幣在國家信用上處于不同層次,當前在財政和金融、財政和貨幣關系的認識上有點僵化。國外的理論在進行創新、探索,而且在實踐中也在進行嘗試。當然,中國也做過類似的事情。1997年四大銀行資本金不足,增加資本金的時候就是用的赤字貨幣化方式。2007年中投公司(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成立的時候也是用了赤字貨幣化的方式。1995年《人民銀行法》已經出臺了,所以當時規避《人民銀行法》關于財政不能透支的規定,做了一些變通,但實質沒變。這個事在當時只做不說,學術界也沒有引起什么關注。財政和貨幣的關系其實需要更深的認識。
這里面涉及到貨幣定義的問題,到底什么是貨幣?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是貨幣的五大職能。我認為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如果把貨幣理解成一種資產,恐怕我們現在的整個貨幣理論體系都得要重新搭建了,現在國外也在探討。中國現在是在傳統的理論框架里在討論這些問題,在這里就不延伸了。
04
利率是政府債務風險的關鍵變量
對赤字、債務進行國際比較,就要有必要說清楚什么是赤字、什么是債務。在英語里面有兩個單詞,一個是liability、一個是debt。在中文語境下這兩個詞是不分的,而在英文語境下這兩者是分開的。對美國來說,地方政府的債務——市政債一般都是有息債券,是debt。在中國,欠賬而沒有支付利息,實際上形成了債務。隱性債務毫無疑問是屬于liability的范疇,有的是屬于或有債務的范疇。從債務矩陣來看,債務有四大類型,有顯性的是直接負債,有顯性的或有負債,有隱性的直接負債,有隱性的或有負債。只有顯性的直接負債屬于debt,另外三種類型都要歸結到liability去考慮。
所以從中美地方債務的比較來看,二者性質是不一樣的,其風險也是不一樣的。市政債屬于有對應資產的,可以通過市場去約束。如果不形成相應的資產,那市場約束很難起作用。
判斷債務能不能可持續,從微觀的角度來說,要和資產對應起來。就像中國現在的地方政府專項債,資產的收益能覆蓋它的本息,那就是可以持續的。當然也還要考慮利息率的高低。中國政府債務的一個問題是利率太高,特別是地方政府還息的支出已經占到了一般公共預算的10%以上,財政的負擔是非常沉重的。如果利息能進一步降低,地方政府還本付息的壓力可以大幅度的減輕。這對債務風險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分析政府債務,要全面地看債務的規模、債務的結構、債務的持有者和債務的利息。別看美國聯邦政府的債務增長很快,但近幾年來美國財政的付息壓力反而是減輕的。當出現零利率的情況,國債理論也就發生了質變。
中國地方政府還有一個和國外不同的地方。中國地方政府的債務是公有制基礎上的債務,地方國有企業、城投公司的債務和政府的債務到底是什么樣的關系,這表面上清楚,但實際上是不清楚的。我國對此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現在是靠一些政策文件在進行定義,進行隔離。但這種隔離往往被政府的所有者身份所遮蓋了。地方政府還可以把地方的國企,甚至是地方的金融機構這些資源統籌起來,這樣很多債務是看不見的。
這樣擴大了財政空間,當然它也有可能隱藏風險,恐怕這兩個方面都要去考慮。研究地方政府債務問題,不能僅僅基于債務規模、債務的增長來考慮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就債務論債務是沒有意義的。還有,中央政府債務與地方政府債務的比例,即政府的債務結構是不是合理,這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整理自劉尚希于2022年5月27日在第七期中美政經論壇上的發言,已經本人確認。)
網易研究局(微信公號:wyyjj163) 出品
網易研究局是網易新聞打造的財經專業智庫,整合網易財經原創多媒體矩陣,依托于上百位國內外頂尖經濟學家的智慧成果,針對經濟學熱點話題,進行理性、客觀的分析解讀,打造有態度的前沿財經智庫。歡迎來稿(投稿郵箱:cehuazu2016@163.com)